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其中明确,扩大文体旅游消费、推动冰雪消费、发展入境消费。方案的出台也使文旅消费即将迎来新机遇。这几年,从淄博烧烤到贵州“村超”,从“尔滨”“出圈”到China Travel全球圈粉,文旅“泼天富贵”不断。主流媒体更是顺流而上,积极作为,瞄准发力文旅内容。
然而,在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目标追求前,昙花一现、亦步亦趋式的“出圈”,并非长远之计。让文旅新闻拓展为更具深意的价值传播,将注意力经济从增量变成存量,考验着主流媒体的“内功”。文旅“泼天富贵”该如何接住或创造?率先抢占新风口的多家主流媒体相关负责人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时,分享了他们的“制胜关键”。
“新闻+文旅” 慢工细活优质供给
文旅消费热的最终指向,无疑是赋能经济社会发展。当今,一个文化IP带火一座城,一个文旅产品撬动城市消费新场景的现象屡见不鲜。除了传播力,“新闻+文旅”能否撬动更多元的消费,为文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路径?一些新鲜样本正在涌现。
博物馆是江苏省一张亮眼的文化名片。2024年,经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认证,“博物知旅”成为吸引江苏旅游火热的增长点之一的重要依据。在主题活动的叠加效应下,江苏全省备案博物馆全年接待观众总数约1.4亿人次,位列全国第一。与此同时,“博物知旅”也被列入江苏省政府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省建设行动方案重点任务。
“立足策划先行,创意引领,‘博物知旅’主题系列活动是我们推出的行业内首创品牌项目。它分为乐享博览、共享博韵、体验博学、记录博闻四大板块,整合多方资源,采取线上线下联动方式,实现多平台融合传播。”新华日报社副总编辑,江苏中江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编辑,江苏新华云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杭春燕对记者表示。
千里之外的北京,“新闻+文旅”的模式同样根植于本土行业优势。《演艺之都剧场服务提质升级》《重磅演出密集上新 行业示范引领全国,演艺之都聚力点亮首发经济》……今年3月,《北京日报》的“大戏看北京”专版和《北京晚报》的“艺绽”多次聚焦北京演出市场的新趋势。
“要把北京文化文艺的精彩快速、立体地展现给更多的读者,让北京的文艺作品、文化生活找到更多知音,也让更多文艺爱好者能够精准捕捉和享用自己的‘心头好’。”北京日报社文化新闻部主任赵婷告诉记者,作为北京日报报业集团重点打造的文化类品牌,“艺绽”不仅是北京市建设演艺之都的得力抓手,也是集团媒体深度融合战略的重要平台。
虽然,流量经济与文旅融合发展关系越来越紧密,但在喧嚣中保持理性,沉下心供给优质内容,主流媒体的“慢工细活”同样奏效。
比如,“艺绽”以“新闻+”为目标,打造首都文艺风向标,进一步擦亮“大戏看北京”文化名片。“以‘艺绽’微信公众号为基础,涵盖报纸、图文、视频、音频、直播、H5、小程序等多种形态。‘艺绽’以文化报道、文化服务、文艺评论为特色,已成为京城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文化新媒体。”赵婷说。
通过线下IP盛典构建文旅融合新场景,南方+探索媒体深度参与地方文旅产业发展的协同创新路径。2024年春节假期、国庆假期和2025年春节假期,南方+通过“请到广东过大年之游长隆、抽大奖、开埃安”大型文旅活动,打造现象级传播案例。“活动采用‘线下盛典+全媒直播+多平台分发’的运营模式,形成‘新闻+服务+消费’闭环,成功实现文旅项目曝光与消费转化的双提升。”南方日报专刊部、南方+产业新闻部主任陈韩晖说。
巧做桥梁 挖掘特色文旅资源
电视剧《我的阿勒泰》带火阿勒泰的诗与远方,《黑神话:悟空》让山西古建游红极一时,“哪吒热”同款主题的CityWalk点燃文旅市场……不难发现,现象级的文旅热点都有一个共同规律,即充分立足当地特色文化资源,巧做桥梁,借力打力,激发其发展动力。而一流的文旅新闻同样是此逻辑。
将特色文化资源转化为传播优势、产业优势、价值优势,成为不少主流媒体的重要探索与实践。身处文化大省山东的《大众日报》积极探索“文旅直播+”新模式。自2024年9月起,《大众日报》借助大众新媒体大平台推出垂类直播项目“好客山东直播+”系列,策划推出“中国国际孔子文化节超长直播”“国庆黄金周·每日一好剧”“你好11月,打卡山东秋日氛围感”“秋水共长天一色 赏山东限定秋景”“解锁山东冬日可爱”等系列文旅策划,不仅传播效果显著,产业价值也实现突破。
“主题直播将山东好戏、好剧、好活动、美食文化等引入大众新闻客户端。盘活直播资源,通过个性化、人性化、互动性强的直播,展现山东之美,提高受众探寻美景的兴趣之外,实现了山东省内景区、文旅相关产业参与大众新媒体大平台内容共建,共享传播红利。”《大众日报》产经记者站站长刘英告诉记者。
从流量到留量,深耕文化和旅游内容,四川日报全媒体按照长期精品、应季栏目、当下热点,持续推出各类专栏和策划。
“立足四川特色文旅资源和行业趋势,我们推出一系列动态策划。例如,按照全省‘一年四季游四川’主题宣传部署,我们于近期推出‘花开天府·春游四川’专题报道,包括‘天府飞花令’‘跟着诗词游四川’‘花田里的四川’等多个系列。”四川日报全媒文体新闻中心主任赵晓梦介绍,除了为读者提供服务性资讯外,四川日报全媒体还通过挖掘四川特色路径、做法,为文旅发展提供可复制的经验和启迪。
“破圈传播”与“长效价值”统一
在主流媒体跨界融合的积极探索中,文旅方向已成为必争之地。如大众新闻提出要以“文化立端”,北京日报客户端提出将“文化”作为重点品牌栏目进行打造,上观新闻提出要成为上海时政、人文、民生新闻的头部报道平台。如何在文旅新闻领域中拔得头筹?
因时造势,国潮化表达成为主要趋势。“抓住广东作为中外文化交流互鉴窗口的特点,用创意短视频激活地方文化名片的创新表达。”南方日报、南方+文体新闻部主任李贺举例,根据岭南文化融汇中西的特点,南方+策划了“中外艺术挑战”系列融媒节目,先后让岭南文化的符号性非遗,英歌舞、醒狮与西方艺术形式共创,打造外宣文旅节目。如《潮魂英歌》音画秀抓住端午节的节点首创“水上英歌舞”,用融媒创意改变英歌舞传统表演的空间和形态,在动画与实景融合的视觉特效、民间与电子音乐融合的听觉特效中,让潮汕民间淳朴热烈的英歌舞,与世界流行街舞Hiphop、Breaking同台竞技、同屏Battle,让岭南传统艺术“潮”起来,彰显现代感、国际范。依托数智创新,南方+还策划了《非遗中国年,大湾区珍宝贺新春》,以科技赋能传统文化,构建起“文物活化+节庆传播+体育元素”三维融合的创新表达体系,为非遗文化传承开辟出年轻化、国际化的传播新赛道。
专业报道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内容创新能力是杭春燕眼中的3个关键因素,“构建文化认同新坐标,以文旅新闻为媒介,强化地域文化符号的当代阐释,更好地宣传地方文化,让更多人了解、喜爱,从而希望体验。”她表示,要努力激活文旅消费新场景,通过新闻报道反向赋能产业,打造“内容种草—产品供给—消费转化”闭环,同时探索融合传播新范式,追求“破圈传播”与“长效价值”的统一。
在赵晓梦看来,深耕本地文化,强化在地叙事,强化全媒融合和用户思维是关键。“强化全媒融合和用户思维就是要以多媒介生产多形态内容。”赵晓梦进一步说道,随着AI、大数据等新技术涌现,四川日报全媒体也积极拥抱新技术,尝试探索更多样化的内容生产和表达。如“四川造”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爆火“出圈”,四川日报全媒体充分考虑了报纸与新媒体受众的不同阅读需求,对深度报道进行可视化和通俗化转化,推出4期2分钟的B站风格短视频《川观“哪吒热”》,实现“厚重内容”和“轻量表达”的融合贯通,增强对年轻群体的吸引力。
在历史的褶皱里发现未来,文旅报道既是文化基因的传承载体,也是时代精神的生动注脚。“我们追求的不仅是传播的触达率,更期待通过新闻叙事激活文化基因,让齐鲁大地的文化密码真正转化为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能。”刘英表示,山东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儒家文化发源地,《大众日报》将力求通过策划好尼山论坛、中国国际孔子文化节等全球性活动的全媒体报道,展现“山东智慧”如何解答时代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