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三校一读”工作的延续,书稿付印前的最后一道把关,印前质检工作能有效发现前期流程中遗漏的各种问题,通过封面与内文的统一核对,有些稿件的硬伤会在此阶段显现出来。在质检中及时消灭各种稿件问题,是全面提高出版物质量的有效且必要途径。印前质检工作对于保障出版物质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当前印前质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抽检而不是全品种质检。目前仍有出版社只对重点书、印量大的项目进行印前质检,而不是对质检品种全覆盖。这就会造成有些小印量、非重点项目书带着错误流入市场。此外,部分出版社由于规模过小,甚至未设立专门的质检岗位。
对印前质检权责认识不清。尽管质检与编辑是相互独立的,隶属于不同的部门,但一些编辑人员对自身职权的界定并不清晰,导致对质检工作的理解存在偏差。从编辑的视角出发,部分编辑对质检工作持有抵触情绪,认为质检工作有故意挑剔且延误生产的嫌疑,因此他们希望质检流程能够加快,并尽量避免被指出稿件错误。然而,一旦成书出现编校问题时,责编又会倒逼质检环节,认为质检工作不到位。还有一部分编辑则表现出依赖心理,认为反正印前会有质检的把关,因而压缩了前期的编加环节,把质量问题都后移到了质检环节,从而对质检工作施加的压力较大,希望找到更多的书稿问题。而从质检人员的角度来看,有的质检人员认为如果工作中没有发现错误,就等于没有完成任务,因此对稿件过度修改,甚至导致大面积动版也时有发生。还有些质检人员因为担心与编辑产生矛盾而对错误得过且过,最终导致错误被遗留至成书阶段。
质检沟通反馈机制不畅通。在当前的质检工作中,沟通反馈工作有脱节现象。一方面,质检人员与编辑人员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沟通渠道,质检的结果能够迅速反馈给编辑,编辑也会对质检意见采纳与否作出回应,并给出合理的解释。另一方面,质检之后的各下游环节发现的质量问题却未能再及时反馈给质检、编辑或是校对部门,特别是确实属于质检或编校范畴的问题。长此以往,质检人员可能会产生一种事不关己的态度,认为自身工作都已完成,后续环节与自己无关。他们并没有意识到,在后续的印制工作、印厂印刷、样书审核,直至读者阅读的每一个环节,都有可能暴露出前期工作中遗漏的问题。遗憾的是,目前能够做到整个出版链条闭环管理的案例还不多。而不对这些问题作及时、有效的反馈和总结,质检工作的提升与优化将难以加快。
传统质检方式已无法满足融合发展的需求。不同于传统纸质书,融媒体出版的传播形式和手段更加多元化,包括APP、二维码、有声书、数据库产品等。传统的以纸稿为载体的质检方式已不再适用于新兴的数字产品,而缺少质检环节的产品不可避免会存在诸多质量隐患。此外,现行的传统出版质检标准并不完全适用于融合出版产品。
印前质检工作的优化策略
建立完善的印前质检制度
常言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各出版社都应根据自身的业务特点,制定符合自身业务需求的“印前质检制度”。此制度不仅要求质检部门全员学习并严格按照其执行,也应当让全社编辑学习。
质检品种全覆盖。无论是重点大项目还是普通的小印量图书,都应做到应检尽检,不得跳过任何生产流程。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那些试图通过走“绿色通道”来寻求捷径的书稿,往往更容易出现各种稿件差错。
明确质检标准。各出版社应根据自身业务特点,制定出符合该社产品特点的质检标准,即“质检记录表”。鉴于质检对象是已经通过“三审三校”的付型稿件,原则上是非硬伤类问题不计错,避免对稿件进行大规模修改。在计错时,必须确保每一项问题都“有章可循,有规可依”。质检过程应公正合理,确保编辑人员能够接受并信服。
明确质检流程。针对不同类型的书稿,质检主管应指派合适的人员进行稿件质检。首先,需重点核查稿件的“门面”部分,包括封面、扉页、版权页等。这部分内容一旦出现错讹,不仅容易引起公众关注,而且在差错率计算中会扣除较多分数。其次,需对整部书稿进行细致核对,检查目录、天眉与章节标题是否一致,由于前期编校环节的增删改动甚至动版,极易导致全书不统一的情况出现。此步骤的检查有助于质检人员对稿件的情况有大致的了解,同时也能对稿件质量作出初步判断。最后,对稿件中政治性、逻辑性、编校差错等问题进行全局性把关。完成上述工作后,由质检人员在“质检记录表中”总结归纳、说明情况,并反馈给编辑作统一处理。
建立有效的沟通反馈机制一个高效的沟通反馈机制对于确保信息的及时和准确传递至关重要,它不仅能够提高工作效率,还能促进协作、减轻误会,是推动工作持续改进的关键工具。在质检工作中,对于每本书稿质检后的情况及问题总结,质检部门应及时反馈给编辑。对于编辑已采纳的修改意见,应及时反馈给质检人员,让其既从中获得辛勤工作的满足感,又能判断出自己的工作思路是否行之有效;而对于编辑未采纳的意见,也应适度告知质检人员,使其事后反思工作的方式方法,以便日后不断完善提高。当成书质检发现内容问题的,甚至是从市场反馈收到的读者意见(来自公众号或其他读者平台),判断确实属于具体的印前质检、校对或编辑工作范畴的,应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并将具体责任落实到个人,令其及时收纳整理并进行整改和回复,使其持续优化工作思路、深刻反思、总结经验。
加强对融合出版产品的质检探索在信息爆炸的互联网时代,出版物出现的任何错讹均存在被媒介加速传播,进而演变为舆情危机的风险。因此,任何形式的融合出版物都需要高质量呈现给读者,质检工作应顺应这一发展趋势,主动介入此领域质检。通过在全国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检索,与融合出版相关的标准有《出版物虚拟现实(VR)技术应用要求》,其中有“审校与测试”“质量管理”部分的说明,可以此为参考进行质检;《出版物二维码应用管理要求》,其中的第五项“二维码的编校、审稿要求”明确指出,每个校次和审次都要对二维码进行试用,确保二维码正常可用且关联信息不存在重大问题。为此,应结合本社的业务特点展开质检,且应充分重视产品的测试效果,聚焦产品的流畅度和用户体验感,逐步探索适合本社发展方向的质检之路。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质检工作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为质检工作的质量提升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性,同时也为质检工作开辟了新的发展路径,积极拥抱人工智能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人工智能模型在识别错别字、检查上下文一致性、引文核查和事实性错误等方面表现出色,这得益于其强大的语料库支持,纠正此类错误的准确率相对较高,能有效解决质检工作中任务繁重与人力短缺的矛盾。而在语义错误的识别中,仍需更先进的算法,故而质检工作同样依赖于人的创造性思维和理性判断,许多纠错结果仍需要质检人员亲自辨别把关。在可预见的未来,质检领域的人工智能更多是扮演辅助的角色。
各出版社可以根据自身的业务特点和出书特色,开发集多种功能于一身的智能质检系统,利用大量高质量的图书资源作为样本,以核心工具书为标准,持续更新数据库,系统功能应涵盖自动识别文字差错、检测上下文一致性、引文核查等。通过系统的自我学习能力,不断适应质检需求,为质检工作释放更多的产能,为提升质检的工作效率开辟一条新的路径。
印前质检对于消除书稿的各种差错、提升图书整体质量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各出版社应充分重视印前质检工作,在融合出版与人工智能这千载难逢的机遇到来之时,顺势而为,为全面筑牢出版物质量防线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同时为“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贡献更多高质量的精品好书。
(作者单位:商务印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