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保护与传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作为我国民族文化中的一颗明珠,它承载了前人的智慧、技艺和感情记忆,也是我国文化多样性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本文以《山西经济日报》新媒体平台在非遗传播中的实践为例,分析传统媒体如何通过内容创新、平台融合与技术赋能等提升非遗传播效能,为同类媒体转型提供参考。
融合转型是非遗传播的必然选择
非遗具有活态属性,它涵盖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需要在不断的实践互动创造中保护、传承和弘扬。因此,提升非遗传播效果不仅要在形式上注重转化,还要在内容上更多地传播非遗的内涵、价值标准和审美风范,从而促进非遗多层次、多渠道传播,非遗保护才能可持续、有效地开展下去。
传统媒体通过其广泛的受众基础和强大的传播能力,能够将非遗知识普及到更广泛的人群中,提高公众对非遗的认知度和关注度,使非遗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比如,中央电视台打造的常态电视节目《非遗中国行》通过专业的电视影像记录手段,将多地的非遗项目数字化,并全部录入文化和旅游部非遗保护中心非遗数据影像库,为非遗留下了宝贵的数字化资料。
当前,传统媒体在提升非遗影响力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资源。比如,制作高质量非遗访谈节目等,全面展示非遗的独特魅力和深厚文化底蕴。通过生动讲述和展示,让公众更加直观地了解非遗的价值和意义。同时,利用先进的技术制作手段,如高清摄像、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为观众提供沉浸式的非遗体验,还融合音乐、舞蹈、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打造丰富多彩的非遗节目,提升观众的观赏体验。
总之,传统媒体为非遗的记录、保存、普及、传播以及融合创新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一些县级媒体也通过拍摄非遗纪录片、建立非遗展示体验馆等方式,有力地推动了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社会共同参与提升非遗传播效果
近年来,《山西经济日报》结合新媒体属性,创作符合受众需求的非遗内容,如短视频、直播、H5互动等。2022年春节期间,《山西经济日报》策划推出的“遇见国潮 乐享非遗”直播活动,邀请非遗传承人做客直播间,一起听他们讲述对传统文化元素的理解与运用,将国潮风融入非遗传统文化后碰撞出的创新火花,以及他们背后的传承故事及创新实践。
为吸引更多年轻人和学生群体关注非遗、了解非遗、走近非遗。2022年“五一”期间,《山西经济日报》策划“非”学不可 你来守“艺”——“感受非遗魅力 学习传统绝活”系列直播活动。此次系列直播活动中,首次将镜头直接对准晋剧、太原莲花落、太原秧歌这些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的传承人,通过线上直播的形式向大家展现并记录这些久负盛名的非遗项目的发展历史、艺术形式和活态传承,聆听其背后的故事,感受三晋非遗的独有魅力。直播中,广大网友随镜头跟着非遗传承人一起学绝活,体验非遗项目的同时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每场直播观看量达30万人次,极大地提高了社会各界对非遗及其保护重要性的认识。
2023年9月,《山西经济日报》组织了山西十大非遗主题线路采风活动,选取其中两条主题线路进行深度体验,邀请媒体、普通游客、旅游达人、旅行社代表参加采风活动,进行了沉浸式非遗体验,让采风团的每一位成员更深层次地感受山西非遗的独特魅力,感受非遗的传承离不开千百年来匠人的坚守。山西十大非遗主题线路在山西经济日报微信公众号、山西经济日报客户端、山西经济网、山西经济日报人民号同步推送,并配发山西十大非遗主题线路原创手绘长图,提升主题线路内容的趣味性,营造爆款视觉产品,积极营造社会共同参与、关注和保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
这些活动的举办,不仅提升了非遗文化的曝光度,还激发公众参与的热情,形成良好的传播效应,提升了新闻媒体的报道质量和影响力。通过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平台线上互动,传统媒体能够及时了解公众对非遗的看法和需求,为非遗的传播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
构建非遗传播新生态的优化路径
内容创新。在新媒体环境激烈竞争的局面中,“内容为王”仍然是吸引受众的核心。报社等有必要从文化的核心出发,全方位、深层次地加以发掘。在内涵挖掘上,应综合考虑新媒体碎片化、传播迅速、受众偏好多元等特征,精心制作形式多样、内涵丰富、便于传播的作品。
这其中,应用短视频传播非遗的效果较好。通过快节奏剪辑,把繁杂冗长的技艺流程巧妙地凝聚在一起,再配以生动易懂的讲解,可以使本来晦涩的技艺过程直观明了,更容易为大众所理解。此外,通过H5互动、动画和漫画等多种方式,非遗文化也能以更富有活力和趣味性的形式展现给大众,吸引更多的年轻观众对非遗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平台融合。传统媒体要主动拥抱新媒体平台以形成跨平台传播。目前,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直播平台等新媒体渠道正在快速发展,拥有庞大的用户基础和强大的传播能力。通过和这些平台进行深入合作,传统媒体可以打破其在传播中的局限,极大地拓宽其在文化传播中的领域,从而吸引更多的年轻受众。在微博和微信公众号上发布与非遗文化相关的文章和图片是一种基本而有效的方法。微博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和话题性,发布与非遗文化有关的话题能够激发网友的讨论与转发;微信公众号能够借助其丰富的图文内容,对非遗项目进行深入的解读,并通过其分享特性,确保文章在用户的朋友圈中得到广泛的传播。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上,发布非遗技艺的短视频,这些平台的算法推荐机制非常精准,能够使非遗短视频精准地触达目标受众。
互动参与。新媒体所具有的互动性给非遗文化传播提供了新的可能,传统媒体应该充分利用这一特点,主动引导大众参与到非遗文化传承保护活动中去。组织一场文化短视频挑战赛或者知识竞赛,不失为一种调动大众参与积极性的良好方式。通过设立吸引人的奖项等方式鼓励网民创作、共享非遗有关内容。短视频挑战赛期间,网友可以施展创意,从各自独特的角度去拍一些非遗技艺、非遗传承人生活等,与大家一起分享他们对于非遗文化的感悟。知识竞赛可以覆盖非遗的历史、技艺特色、传承现状等多个方面的知识,使公众在参与竞赛的过程中,能够深入了解非遗文化。
技术赋能。新媒体技术繁荣发展为非遗文化传播提供有力支撑,传统媒体要积极利用这些技术赋能非遗传播。VR、AR等新媒体技术可以营造出一种身临其境的文化体验场景。例如,可以运用AR技术把非遗元素引入现实场景,提高受众互动性与趣味性。在部分旅游景区中,旅游者可以通过手机AR应用对景区中具体区域进行扫描,从而观看到舞龙舞狮、戏曲表演以及其他虚拟非遗表演与现实场景相融合,给人一种别具一格的感受。此外,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可以为非遗文化精准传播提供数据支撑。通过大数据分析能够了解受众年龄分布、地域分布和兴趣偏好,以便针对不同受众群体特征制定个性化非遗传播策略。以太原市作为研究对象,近几年来,该市全面而持续地推进了非遗代表性项目以及传承人的数字化记录和推广工作,前后历时3年。运用现代数字技术对全市非遗代表性项目的图文、声像等元素进行了全面而详细的数字采集和数字存储,建立数字化档案。基于数字化记录建立了“太原市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非遗二维码资料库”。群众只要扫一扫二维码即可轻松感受到图文、声像等不同表现手法生产的非遗项目所呈现的数字化内容,大大提高非遗文化传播的效率与扩大覆盖面。
综上所述,传统媒体需以“技术为翼、内容为核、用户为本”,在非遗传播中实现从“记录者”到“连接者”的转型。《山西经济日报》的实践表明:通过将非遗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可消费”的文化符号,传统媒体不仅能重构自身影响力,更能在数字文明时代守护文化根脉,为文化传承注入新动能。
(作者单位:《山西经济日报》社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