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研讨长篇小说《蘸火记》

抗战题材文学创作的新收获

  本报讯 (记者朱子钰)血与火淬炼青春,泪和爱铸就传奇。由作家出版社、山东省作家协会主办,作家牛余和长篇小说《蘸火记》作品研讨会近日在北京举办。该书由作家出版社出版,以中国抗日游击队、独立大队、独立旅为核心,生动展现了战火纷飞年代里年轻人的成长历程与崇高情怀。书中描绘了尚邨英、何苇杭所在的抗日游击队,梁铁峰、夏侯雪所带领的独立大队,卢毓奎率领的独立旅,三支抗日武装力量在残酷战争中不断磨砺,恰似锻件蘸火,历经浴火重生,最终集刚强与柔韧于一体,为生命铸入精魂。

  中国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吴义勤表示,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蘸火记》的问世呼应了重大时代主题,以文学的方式重塑历史,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作品具有鲜明地域性,以典型人物群像塑造,将人物内心深处的革命激情和儿女柔情,与大时代的慷慨悲歌相结合,呈现出雄浑厚重的、慷慨激昂的崇高美学风格。

  山东省作协副主席陈文东在致辞中提到,小说通过三支抗日武装的浴血奋战,展现了齐鲁儿女在战争中的成长与牺牲,深刻诠释了民族精神的刚强与柔韧,作品以章丘长岭山为背景,将铁匠传奇与抗日史诗融合,用“蘸火”比喻战争对生命的淬炼,赋予其独特的象征意义,兼具思想性与艺术性,是抗战题材文学创作的新收获。

  在自由研讨环节,与会专家学者围绕《蘸火记》的思想性、艺术性和社会意义等进行深入交流与讨论,并给予了高度评价。

  中国作协书记处原书记、《人民文学》原主编施战军关注到地方文化对牛余和写作的影响,小说中挖掘出中国人奋起抗战的根源,让团结抗日成为民族气节和生活信仰,儿女情与英雄气水火相融,人间烟火和人间战火的矛盾得到统一。作者用民间性格与生活情状适配的语韵,在叙事与内涵上实现突破。他认为,某种程度上,这是抗战题材小说的一次刷新。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白烨认为,这部作品自带乡土性,注重故事性,具有传奇性。小说既写出了山东这块地方抗战时期的艰苦性、复杂性、特殊性,也写出了抗战力量的联合性、统战性以及整体抗战的人民性。

  中国作协小说委员会副主任潘凯雄高度赞扬了牛余和对小说精雕细琢的劲头,三四年的时间打磨出的是一部精品力作。他认为,《蘸火记》更注重战争中的“人”,通过战争与日常的双线并行,实现民族大义与日常生活的融合。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总编辑丁以绣分析了小说典型人物形象塑造。他说,作品以悲壮的故事打动人、美好的形象吸引人,丰富了抗战小说的人物形象。同时,他肯定了该书的出版价值,期待将推进全民阅读活动与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相结合,让《蘸火记》在更大的范围传播与阅读。

  牛余和回顾了本书的创作历程,他表示,自己的创作源泉扎根于济南章丘本土,日常俯拾皆是的乡土肌理、市井细节及先辈故事构成丰厚文学素材库,将充分吸收此次研讨会中专家学者们如“雨水滋养”的建议,助力创作精进。

数字报|客户端|网站

Copyright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 京ICP备2024089961号-2

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