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掉书袋子”说起

作者:程应峰

  做学问,写文章,有些人,再怎么着也离不开经典古籍,或是借用其中的意境韵味,或是一味地引用而行文,这样的作为,被人称为“掉书袋子”。当然,不仅是行文,有的人说话,也爱“掉书袋子”。

  何为“掉书袋”?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在《陶庵梦忆》中有载,一次他到一个读书人家去做客,天黑时,他要告辞回家,主人挽留他道:“请宽心再坐会儿,等看了‘少焉’再走吧!”张岱不明白‘少焉’是什么意思,便请主人解释。主人说:“我们这儿有位官宦先生喜欢掉书袋,因为苏东坡的《赤壁赋》里面有‘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的句子,于是就把月亮叫作‘少焉’。刚才我讲的‘少焉’,就是指月亮。”

  这,就是“掉书袋”的来源。“掉书袋”掉多了,是足以倒人胃口的。作为精神食粮的文字,里面若埋的净是别人的雷,没有自己的创意,没有自己的见识,时间长了,嚼不出滋味也就理所当然了。

  “书袋子”谐音“书呆子”,所以,一个人对另一个有心无心说出“书袋子”三个字,就不是什么赞美的话。宋人马令《南唐书·彭利用传》有句:“对家人稚子,下逮奴隶,言必据书史,断章破句,以代常谈,俗谓之掉书袋。”

  当然,话说回来,“书袋子”虽然有贬义的一面,但它始终是人生必备的行囊,这样的“书袋子”,其实是指一个人肚子里有没有知识,有没有学问。

  从上帝手中夺来电的富兰克林说过:“空袋子难以直立。”生而为人,何尝不是如此?假如一个人没有修养,没有内涵,那么,他就不易在社会上立足。白居易为什么在京城活下去很容易?就是因为他肚中有货,有令人刮目相看的才情。也就是说,一个人,有了富足的“书袋子”作支撑,有所作为也就为时不远了。

  是的,有所作为的人生,必须预备足够的学问。唯有如此,才有足够的立世竞争能力和本领。宋代学者任末常说:“人而不学,则何以成?”可见,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得学字当头,并且要能学以致用。

  王安石《伤仲永》一文描写了少年时期就展露天赋的仲永,却因后天未努力而最终泯灭为普通人。可见,后天的努力是必不可少的,唯有努力,先天的天赋才能发扬光大。所谓“勤能补拙,近乎智”,说的就是一个人天资再高,如果不勤于学习,必干不成事业;相反,一个人天资平平,如果能勤奋学习,那么将来有大作为也不是不可能。

  求知做学问,从书籍上获取是一种途径,更多的,应该勤于实践,勇于实践。苏东坡为探求石钟山之名,不厌其烦地乘船环山考察,才弄清了石钟山之所以叫石钟山的缘由。可以说,实践可以检验理性的认知,还能获取很多书上得不到的经验。正如鲁迅所言:“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数字报|客户端|网站

Copyright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 京ICP备07004361号-1

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