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毕业季,经过紧张的复习,刚刚经历2023年高考的广大学子面临选择大学、选择专业的问题。近期,关于新闻专业的讨论在多个社交媒体中备受关注。在当前媒体融合时代,如何认识传媒类专业的特点和未来就业前景?《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了6位相关高校专家学者,为广大学子提供实用建议、送上真诚寄语。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匡文波:
传媒类专业是包容性较强的学科。建议同学们在学习中不仅专注于传统的专业必修课程与书目,还要多和相关学科打交道,多培养人文社科的基础知识,常思考生活中遇到的传播问题,寻找自己最感兴趣、最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
传媒类专业是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始终以解决现实中的传播问题为导向。建议同学们在大学期间多参加、接触一些不同类型的新闻传播实践活动,增加对新闻传播活动的经验知识和感性认识。传媒类专业的学习不能只靠书本和理论,需要走入社会、走入实践、走入生活,应该养成在平日里密切关注与思考新闻舆论的习惯。
传媒类专业是发展速度较快的学科。建议同学们多培养对新媒体传播中前沿实践的兴趣与热情,在学习与未来的工作中,既要做学科传统的继承者,也要做开拓未来的创造者。
中国传媒大学国家传播创新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宇:
传媒类专业的学生不必跟着“新闻无学”“新闻门槛低”的论调人云亦云。新闻业入门确实不难,但成为优秀记者并不容易。一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需要精准的新闻判断能力、精湛的新闻表达能力和精巧的新闻生产能力。首先,新闻专业的学生要学好专业课程,提高采写、编评这样核心的业务能力;其次,要多读书、读好书,拓展哲学、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等方面的阅读,增强思辨能力;再次,要善于学习并使用新兴技术,如各类网页制作、中短视频制作以及数据挖掘处理和数据可视化等,提升融合报道能力;最后,要善于利用寒暑假和课余时间进行社会实践和专业实习,尝试不同的媒体和专业领域,在实践中发现自己的兴趣点、擅长方向及短板,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升。
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教授钟智锦:
同学们毕业在人工智能时代,重复性、机械性、技术性、模式化的工作会被人工智能替代,我们需要思考人类究竟应该在哪些领域拥有超越人工智能的优势,重新定位学习目标。
人类超越AI的第一个能力应该是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需要我们打破习惯性或者传统的思考模式,在常规之外寻找新的可能性;对世界和社会保持好奇心,整合不同领域的知识、经验,在开阔的视野中找到通幽曲径。在AI时代,领导力和决策力将更加重要。领导力和决策力的培养需要我们随时做好担当重任的准备,少计较个人得失,多关注集体的整体格局和长远发展。
四川师范大学影视与传媒学院副院长、教授肖卫东:
当下传媒类专业的发展,首先要求此类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过硬的思想政治素养,在具有敏锐观察力的同时,必须要有坚实的政治理论对客观事实进行科学剖析,才能真正肩负起新时代对社会公众的正向舆论引导使命。其次,传媒类专业是随着时代发展迭代更替最快的一个专业。因此,传媒类专业学生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核心素养,具备跨学科的视野,并不断拓展实践能力,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报考传媒类专业的同学们要注意,传媒行业的就业环境相比以往已经发生了极大变化,传统的报社、电视台等媒体对于市场的需求,已经不再是传媒类专业就业的主要途径。新兴市场的需求,已经催生了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的融媒体中心及自媒体,这些行业的需求更多地侧重于对研究型传媒人才的需求。因此,传媒类专业的学生就业途径在呈现出多层次、多途径特征的同时,学术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是行业目前的刚需。
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网络与新媒体系主任段峰峰:
传媒类专业是与实际联系较为紧密的专业,其就业领域广、需求量大、工作机会多。不同于以往只能专业机构做媒体的情况,当今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等都非常重视宣传工作,都有自己的媒体矩阵。电视台、融媒体中心、传媒企业、政府机关及其他各类单位宣传部门都需要大量传媒人才。
如何学好传媒类专业?新媒体、新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传媒类专业的学习要有融媒体视野,注重技术能力、研究思维和创新意识的提升,从基本知识和素养、内容创作实践、运营思维方面提升专业能力。同时,传媒类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因而在学习中还要注重实习实践,深入一线,将专业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升应用能力。大学期间,可以利用假期以及平时课余时间或专门安排的实习实践课程等加强与业界的联系,熟悉业界。
浙江传媒学院校长徐小洲:
当代社会变革的重要特征是交叉广、渗透深、速度快、影响大。“一招鲜、吃遍天”的时代已经悄然而去。大学时代掌握的知识仅仅奠定了你们未来发展的基础,实现人生梦想需要你们在实践中不懈追求、不断超越。为此,你们必须不断拓展视野,持续提高生存能力、适应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专业能力、整合能力等综合素养,以卓越的本领做产业变革、文化变革、社会变革的开拓者、促进者、引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