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他们,中国未来可期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5-23

□《浙江日报》记者 纪驭亚

纪驭亚(左)在浙江树人学院采访大四毕业生。 曾晓江 摄


  入行10余年,青年人是我最常采访的群体之一。从“80后”“90后”到如今的“00后”,每一代人身上的时代烙印和个性都各有不同。但他们闪光的样子,又是那么相像。

  还记得2020年的春节,新冠疫情防控阻击战突然打响。作为新冠诊治定点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在除夕前就已派首批医护人员进入负压隔离病房。看到“80后”感染科医生苏俊威也在其中,我有些惊讶。此前,我刚听说他的父亲3周前才做完肺移植手术,身体随时有可能出现排异、感染等情况,正是需要他的时候,而他竟主动递交了请战书。

  “我是科里的年轻人,这样的危急时刻应该冲在最前面,家人都理解。”战斗状态下的采访总是很短暂,这个当时刚工作5年的年轻人,在紧急关头下表现得坚定而平静。

  但直到他走出隔离病房,松口气后,情绪才泄露出来。“写请战书前其实犹豫过。特别是我发微信告诉爸爸自己的决定后,爸爸的回复是:我们爱你。这是他这辈子第一次说爱我,可见他有多么担心我。”“我爸每天要吃十几种药。但当时工作太忙,我忘了告诉他如何调整,导致他有两天吃错了,心里很内疚。”

  这些采访之外的对话,其实更打动我。世上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有牵挂有纠结,但依然义无反顾走向“战场”,这样的他何尝不是疫情下许许多多“80后”“90后”年轻人的缩影?

  另一群打动我的年轻人,已扎根在丽水的农村。作为浙江首批定向小学全科教师,他们需要在农村小学服务满6年后再选择是否回县城工作。

  去年,服务期满,30名年轻人中有半数选择继续坚守在农村。为什么?我去丽水跟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聊了聊。

  “90后”们的回答很坦诚:刚毕业时,看着学校其他老师纷纷调走,自己也不愿意长期待在农村小学。但待得越久,越舍不得孩子们。

  潘玲莉工作6年的枫坪乡中心小学,是松阳县最偏远的农村小学之一,距离县城还有1小时车程。只有周末,她才能回松阳县城陪伴家人孩子。她说想离开这里的原因有很多,孩子还小需要照顾,自己也想要更大的发展空间。但触动她决心留下来的却是一件小事:她去县城培训了几天后再回学校时,孩子们都很开心,因为他们原以为潘老师也要走了。

  这些把青春奉献给农村的年轻人,没有干过一件轰轰烈烈的大事,甚至采访时都很少有人用“担当”“责任”等词汇来形容自己的工作。但他们的选择不就是更有感染力的表达吗?

  新时代的青年该是什么样?这个问题或许并没有标准答案。但这些在平凡生活中闪闪发光的年轻人,正用行动呼应着100多年前陈独秀为其心中“新青年”所提出的标准:内图个性之发展,外图贡献于其群。

  因为他们,中国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