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路上,遇见新时代的中国青年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5-23

□《中国青年报》记者 孔斯琪

  2020年11月,孔斯琪(左)在福建三明采访沙县小吃产业园的工作人员。


  曾是全国“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县的新疆洛浦县,青年教师邓果扎根在这座沙漠边缘的小城,为孩子们播下爱与希望的种子;广西北流田心村,来自五湖四海的年轻人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勾勒出美丽乡村改造建设的蓝图,为乡村带来“看得见”的改变;福建三明钢铁厂的“95后”“钢三代”蔡亦翔大学毕业后决定回到家乡,用自己的专业技术为工厂赋能,“炼好每一炉钢,就能体现我们年轻人的价值”……

  这些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年轻面孔,往往是在采访途中“偶遇”的普通人。他们也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或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却用自己的人生诠释着新时代中国青年的精神风貌。当今的时代赋予了青年更多机遇、更多选择,青年也以自身的努力奋斗回馈着时代。采访路上,我见证了许许多多这样的“双向奔赴”。


从“离土”到“入乡”

  许多从城市“逆行”到乡村的青年常常向我坦言,起初他们的选择在不少身边人看来很“任性”。但他们看到了乡村发展的潜力,在这个广阔的舞台上,他们可以利用自己的所学所知大展拳脚。

  “90后”景观设计师陈高志是广西美丽乡村设计院设计团队中的一员。从河南老家大学毕业后,他曾在浙江工作过一段时间,却最终决定离开大城市,参与到广西北流的乡村改造项目中。陈高志觉得乡村有自己的优势,也更需要注入年轻人的新鲜血液。“在乡村工作,不像之前的工作一直待在办公室,很多问题需要亲临现场解决。”

  采访中,他向我展示了被设计院工作人员装扮一新的办公室和生活区域,这里的员工大都是来自五湖四海的“80后”“90后”,即使身在异乡,同龄人的氛围也让他不觉得孤独。陈高志说,虽然远离家乡,但他在这里有了更多实践的机会,看到自己的想法落地实施,并为村民的生活带来实际上的改变,让他觉得很有成就感。


从“传承”到“出圈”

  在充满机遇的纺织之都绍兴柯桥,我遇到了一群从小生长在这里的“布二代”,他们正试图在这个历史悠久的传统行业中寻找新的可能性。柯桥的纺织品市场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初具雏形,逐渐成为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经营品种最多的纺织品集散中心之一。

  家中从事布料生意的“90后”女孩陈珍珍从伦敦大学毕业回国后,与初中同学潘卓颖和李菲一拍即合,在柯桥成立了一家服装工作室。陈珍珍从小的生活都是围绕着面料,长大后她想跳出来以另一个角度看一看这个行业。潘卓颖此前在意大利学习服装设计多年,她看中了柯桥成衣市场潜在的机会和当地对青年创业者的优惠政策,毅然决定回国创立自己的服装品牌。从挑选面料到绘制设计图,从打板到制作成衣,都要亲力亲为,她们常常忙到午夜,就干脆睡在工作室。传统面料与国际范儿的设计,让她们的品牌在社交媒体上吸引了不少粉丝。

  她们的故事也是许多当代青年的缩影,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用独特的视角和创意,在实现自己人生目标的同时,为家乡的传统产业注入新的活力。